怎样算是有效的社交活动?
面对社交,我们大致存在三类问题:第一类人患有社交恐惧,性格内向不善交际,迟迟无法迈出第一步;第二类人心理上想要社交,也愿意主动出击,跃跃欲试但找不到合适的途径;第三类人被大家视为「交际花」,和谁都能说上两句话,但实质上没有建立任何稳定的社交关系。
很多人会说,既然社交带给我们这么多麻烦,那我们不要它就好了,一个人的生活也能多姿多彩。然而,事实上,从生命开始,你就需要社交,需要不断与人产生关系。
这是为什么呢?
每个人生来都有三颗心:「好奇心」、「孤独心」和「进取心」。由于「好奇心」的存在,我们会下意识地靠近新鲜的人群、未知的世界,而参与社交活动就是快速融入一个新圈子的渠道。「孤独心」是人类的客观缺陷,如果一件事情只有自己一个人做,一种想法只有自己一个人理解,那么,即使身处在茫茫人海,也会觉得孤立无援,而参加社交活动,找到同类便是我们「对抗孤独」最简单直接的方式。拥有一颗「进取心」迫使我们拓展圈子,不断认识各行各业的精英,进行知识交换和传递,社交活动是其中有效的载体。
回想一下,我们参加社交活动次数最多的时候应该是大学。然而,小到社团活动,大到XX讲座,往往无聊乏味而又必须参加,尽管部分的出发点是好的,但它们难以引起大家兴趣,且违背个人意愿,强迫参加,这类活动不仅无效而且演变成了「绑架」。
那么,什么是有效的社交活动呢?
五七实验室认为,有效的社交活动是「一群目标一致、属性相似的人,在一个或多个发起者的带动下,共同参与感兴趣的社交活动,并能获得收益」。这里就有四个关键词:参与者、发起者、活动类型、收益方式。
1、参与者不能是「乌合之众」
我们以往参加的社交活动,一般是人数组够了,活动就可以发起了,实质就是「一帮毫不相知的人恰好凑在一块组了个局」,结果大致是两种:尴尬无语,各玩各的;产生矛盾,不欢而散。所以,有效的社交活动绝不能是一群乌合之众乱凑在一起,我们要学会对共同参与的人群进行识别,这也意味着一个有效的社交活动是需设置加入门槛的。
2、发起者要「有智」或者「有趣」
发起者作为社交活动的核心人物,一定要有超出普通人的优点。他可以是个「有智」的人,在某一领域经验丰富、颇有建树,能给参与者传递知识。他也可以是个「有趣」的人,经历不同,热衷体验,过着与他人不同的生活,能让参与者看到人生以及世界的多样性。
3、社交活动围绕一个核心「价值点」
社交活动表现为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抱团而聚,但更为重要的是大家为什么而聚,聚在一起干什么,如故实验室认为,有效的社交活动大体分为以下三类。
自我提升类:参与者重视自身发展,社交活动有干货输出。eg:读书类活动、健身类活动。
同好聚集类:参与者因同一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,参加社交活动即为找到圈子。eg:小众爱好类活动。
资源交换类:参与者多为行业精英,社交活动可以为其拓展人脉,甚至日后建立合作。eg:红酒会、知识会。
4、收益方式:技能增长or精神满足
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,人最顶端的三层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、尊重需求和社会需求,因此,如果参加一个社交活动,你能得到知识技能增长、他人的尊重认同,或者人脉拓展,社交圈扩大,即可视为有效的社交活动。
- 上一篇 >:手机端后台自定义代码
- 下一篇 >:如何扩大你的社交圈?有价值的那种